(Paragonimus westermani)也稱“魏氏并殖吸蟲”。隱孔吸蟲科。體呈卵圓形,背面隆起,體表多小棘。長7-15毫米,寬3-8毫米。紅褐色,半透明。口吸盤和腹吸盤大小相等。寄生在人的肺臟內,也可異位寄生在腦等部位。貓、犬、豬等也能感染。卵一般呈卵圓形,黃褐色,殼厚,有小蓋。*中間宿主是川卷螺,第二中間宿主是溪蟹、喇蛄(寄生在鰓、肌肉等處)等。人因食生醉和未煮熟的蟹或喇蛄而受感染,引起肺吸蟲病。 疾病名稱:肺吸蟲病 疾病概述 肺吸蟲病主要是童蟲或成蟲在人體組織與器官內移行、寄居造成的機械性損傷,及其代謝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應。 細胞 查獲并殖吸蟲蟲卵可確診。此外,補體結合試驗、后尾蚴膜試驗、紙片固相放射免疫吸附試驗、免疫電泳和瓊脂雙向擴散、間接血凝試驗、間接炭粒凝集試驗都曾用于并殖吸蟲病的診斷。zui近發展的雜交瘤技術、免疫印漬技術、生物素-親和素系統等技術也開始試用。 宣傳教育是預防本病zui重要的措施,提供熟食或不生吃溪蟹和竻蛄,不飲用生水。 常用治療藥物有:硫雙二氯酚,主要作用于蟲體生殖器官;吡喹酮,具有療效高、毒性低、療程短等優點。 疾病描述 本病是由肺吸蟲又名并殖吸蟲所引起的人體寄生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的蠕蟲病,在人體除寄生于肺外,也可寄生于皮下、肝、腦、脊髓、肌肉、眼眶等處引起全身性吸蟲病。肺吸蟲種類很多,目前世界已報告40余種,其中僅部分能引起皮膚損害。在我國已報告的寄生在人體的肺吸蟲主要是衛氏吸蟲、四川吸蟲、斯氏貍殖吸蟲、異盤吸蟲、團山并殖吸蟲五種。該蟲主要流行于亞洲、非洲和美洲,我國僅在少數山區有散在流行。細胞 癥狀體征 主要表現為蟲體在人體組織中游走或定居時對臟器造成的機械性損害及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人體感染后經過3~6周的潛伏期,長者可達1~數年,有人感染后臨床上無任何癥狀,有的可出現各種不同的癥狀。在急性期可有腹痛、腹瀉、便血,寄生于腦部可形成腦內多發性囊腫,出現劇烈的頭痛、癲癇、癱瘓、視力減退、頭頸強直、失語等癥狀。 若蟲體移行至皮膚可出現皮膚或肌肉的皮下結節,多見于下腹部和大腿處,也可在胸壁、腹壁、陰部、腋窩、頸部、四肢等處,出現蠶豆大至核桃大、圓形或橢圓形的皮下結節,散在或多個成串,稍隆出皮面,皮色正常,有輕度的癢感或刺痛感。結節初起時較軟,后期變硬,結節有游走性是本病的特點。蟲體的代謝產物或蟲體死亡后所產生的異性蛋白吸收后出現變態反應,表現為蕁麻疹,血中嗜酸性白細胞增多。 |